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推动天马行空的创意变成现实!上海市中小学生科创实践活动在浦东闭幕|热文

时间:2023-04-10 18:33:35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小明同学,请出一道题。”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沈雨昆同学发出提问后,他和同校夏煜晨同学共同创意制作的科创作品会“听懂”他的指令,出题奏乐。“以往都是跟着老师学习,去完成作品。而这一次都是我们自己的创意,一步步将脑海中的想法变成现实,很开心。”沈雨昆说。

4月8日在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内,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科创实践活动”正式闭幕。活动自3月18日正式启动以来,历时三个星期,来自上海16个区近300名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了为期四天的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和实践,通过“师生同训与师生共创”创编出120个科创作品。

记者了解到,本次科创实践作品以“用科技表达艺术”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创客马拉松的形式,利用开源硬件结合相关结构材料,模拟并设计一个具体场景,用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新的元素等实现场景的智能交互与趣味展示。

与以往实践活动的最大不同处在于,本次活动着力在“师生共创”上。在师生共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开源硬件知识、创新创造思维,也需要有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结构设计能力以及对艺术的了解。在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将创意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项目实践。老师需按照给定主题,引导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利用客观观察、主观观察、同理心观察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构建作品方案的基本框架,并指导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和实施。通过这样的师生共创协作过程,最终产出优秀的科创作品。

指导沈雨昆和夏煜晨的王珏老师说,这样的模式更突出了孩子的主动性,“以前更多是老师驱动孩子完成任务,而这次是鼓励孩子先从生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获得启发后去创造。比如主创作品的孩子是学习打击乐的,就将编钟的特点融入了进去,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本次活动是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经过多次研究和筹备所举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卜洪晓表示,本次的科创实践活动颠覆了以往纯学生体验模式,首次开启了“师生同训”的模式,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初衷,探索一种基于活动的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能够对标标准,无论是意识、知识与技能还是应用与发展,全方位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学生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做创意设计,这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及提升。”

闭幕式当天上午,由高校专家和市区教研员组成的评委会,从创新性、技术性、工程领域应用性及可实现性等方面,对120个科创作品进行了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最佳创新作品12个,最佳团队24支和优秀指导教师24 名。

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教师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在不同领域中积极探索、尝试并发挥其自身潜能。通过师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问题中探索”,在“趣味中创新”,实现了师生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活动承办方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龚表示,本次活动首次开启 “师生同训与师生共创”的模式,并以“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新模式的尝试为本次活动带来了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教师们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指导,在指导中构建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最终帮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本次活动的圆满闭幕,仅代表活动的结束,却是教师科创能力培养的新起点,后续将继续秉持以培养一线教师科创能力和助力教师不断成长的初衷,持续跟进和高度关注教师科创能力的成长及教师的科创成果。”

杨珍莹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