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热资讯!奔向这个希望之春 ——写在象山区2023年两会召开之际

时间:2023-02-24 04:03:01     来源:桂林生活网

象山区委书记莫振华(前排左二)率队深入辖区企业调研指导工作。

象山区区长梁红(左二)带队深入辖区企业走访调研。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李怡慧 李佳利


【资料图】

南国春早,芳菲竞妍。在绿意盎然的象鼻山下,波光粼粼的漓江上,船只竟发,游人如织,好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新春黄金周,象山区在7天内狂揽将近4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势头,如同那破土而出的新芽,让人看到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希望。

希望,是这个春天的关键词,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第一年的关键词。过去三年,尽管我们无惧所有,执矛正面迎战病毒,终究难以完全避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产业、经济、社会,在经历疫情的重创后,亟需一个发展和复苏的窗口。而这个窗口,伴随着灿烂的春光来了。

“两会时间”如约而至。象山区喊出了要以“奋斗的姿态、满格的状态、顶格的标准”加力提速的口号。一时间,机轰鸣、产业兴、项目忙、旅游旺。30万象山儿女豪情满怀,众志成城,誓要不负东风,领跑春天,将失去的三年“夺回来”。

项目产业篇:蓄力而上风帆劲

2022年是非凡的一年:“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圆满召开之年,更是阔步踏上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提速之年。

对于象山区,2022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思路,象山区主动作为、奋力拼搏,扎实推进“稳中求进攻坚年”各项工作,“十场攻坚战”打得有声有色。

一组数据可以一窥城南热土的欣欣向荣: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6%和4.6%。

产业兴,经济兴;项目先行,发展加速。去年,象山区全力抓产业、扶企业,三大产业均实现长足增长。一大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为辖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后劲。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酿酒、供电、纺织、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产值持续增长,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19亿元,增长5%。桂林三花智能酿造车间一期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桂林供电宝象变电站、漓泉啤酒精酿线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米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实现摘牌供地。新引进中意办公家具生产基地等亿元工业产业项目4个,新建标准厂房2.58万平方米,完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航天电子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营长虹机械厂获评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膜宝包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蓝天科技被认定为广西“瞪羚企业”。

文旅消费逐步复苏。象山景区率先永久免费开放,成功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擦亮“梦幻漓江·水月象山”全域旅游金字招牌。高质量举办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等活动,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近100亿元。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发放各类政府消费券900万元,组织“央视直播年货一条街”、漓江购物节滨江集市、领导打卡夜经济直播、桂林艺术节象山景区分会场等系列活动,推动消费恢复性增长。加快发展新的市场主体,全市最大旅游接待主题餐厅“江舟一品”等企业逆势开业。培育众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等16家“四上”企业,东哥传媒、炫妈直播基地、货闪闪等优质直播电商新零售企业落户象山。

农业方面,象山区构建起了四级粮食生产责任网络,整治撂荒农田1500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4万亩。深入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畜禽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出栏2.4万头,鸡鸭等禽类55万羽。良丰河北芬段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北芬大村、阳家村委排污管网改建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2011宗。深化乡村治理,完善34个自然村的村规民约,北芬村荣获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对口扶贫点全州县白宝乡磨头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依托象山产业园,全年度强力推进70个重大项目,其中3个纳入自治区层面、44个纳入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米栗高端制造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五批广西“双百双新”项目。南溪山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等28个项目实现开工,银海医院改扩建等13个项目加快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园(一期)等4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2亿元,增速居五城区第一。成功签约华生大健康产业园等1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7.15亿元,区外到位资金30.7亿元。

宜居宜业篇:当好山水“守护者” 城市治理更精细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一江清流,绵延百里,成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漓江。

坐拥漓江的“城市黄金段”和桂林“城徽”,象山区在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上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去年,象山区倾力呵护“一江碧水”,成立象山公安分局生态环境保护大队、象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南溪河(象山段)水质提升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宁远河、南溪河等3条支流纳入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瓦窑船厂周边、西干渠截污治理全面完成,追溯132处雨污混流排污口的责任主体,漓江象山段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以上标准,漓江保护绩效考核成绩居全市第一。

“两岸排闼送青来”。西村、神湾、沙河等重点采石场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烟花爆竹管控,加大露天焚烧日常巡查打击力度,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平山根雕奇石加工市场整治搬迁工作深入推进,木艺产业园开工建设,象山城夜宵市场、沙河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老城区、中心城区,象山区也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化等“城市病”。为此,象山区按照“提品质、优功能”的思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茶店西路排水管网建设等3个项目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净瓶山大桥改扩建、环城南路立交项目推进顺利。先后完成30条背街小巷、141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量位居全市第二。加快烂尾楼盘活处置,枫丹丽苑实现竣工,润实嘉园(原兴宸·山水中央项目)复工建设。大力打击“两违”,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503件,拆除违建4.7万平方米。创新城市治理,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获国评组好评,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72个,城市管理水平位列全市前茅。

民生福祉篇:攥紧手中“幸福线” 织就民生保障网

去年,象山区坚持民生优先,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辖区居民都“吃”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全年度完成10大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8%。城镇新增就业278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增自治区多元普惠幼儿园4所,小学扩班22个,增加学位1100个。兜牢民生底线,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1970万元,兜住3.74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实现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达到79%以上。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开展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64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努力打造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风劲正扬帆,奋斗当其时。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经济社会活力大复苏之年。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随着今年象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出炉,实干、奋发、创新、担当的象山人再一次站在了起跑线上。

“城南热土”还能带来怎样的奇迹?春耕播种,秋问收获,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桂林日报

标签: 生态环境 万平方米 象山景区

推荐文章